大埤鄉除了是有名的酸菜鄉之外,還有一樣非常具有當地特色的名產,
那就是『鳥仔餅』!
但大多數的人並不曉得這個產品,因為鳥仔餅的賞味期很短,它只有在農曆七月的時候才生產,
主要用來作為中元普渡的供品之一。
所以,每年中元節的時候,總會見到家家戶戶的供桌上,
陳列擺設了各式各樣的祭品,其中,也必然看見鳥仔餅的蹤跡。
關於鳥仔餅的傳說,從來沒有被證實過。
因此,鳥仔餅的身世,一直是個不解的謎,正因為它具備了這樣的神秘性,
我們更有一種傳承的使命與價值。
在經查證先耆長老們對於鳥仔餅的認知,大概可以對鳥仔餅做一個籠統而概括的認識。
話說在三四十年代的台灣,正處於日本統治時期,當時生活物資不比現在,
糧食匱乏的情況之下,容易繁殖生長的地瓜(俗稱蕃薯)成了當時最普遍的食材,
也取代了米飯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糧食。
大量生產的地瓜轉而成為糕點的製作原料,當時具有巧思的阿公便自製一種用地瓜做成的餡料,
利用糕點製作的原理,做成了地瓜餅。
並且在造型上做創新的變化,突發奇想創造出鳥的形狀,
經過烘烤的程序之後,便有了今日的鳥仔餅。
而為什麼是鳥仔餅,不是貓仔餅,狗仔餅呢?
據說鳥象徵自由無拘束,當時的時代背景正處於一種危殆不安,
受挾於日本的統治與侵略,這種國族家恨的情結,
使的象徵自由的鳥,更讓人有種滿足與尋求解脫的想望。
於是,鳥仔餅就於焉誕生了。
現在的鳥仔餅,經過三代的改良製造,
在口味上已經比早期的鳥仔餅來的細緻並且更具口感,
我們遵循鳥仔餅創始者阿公當初的古法煉製,
熬練濃稠甜度適當的蕃薯餡料,並且在酥皮成分上不斷嘗試最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與口味,
擁有比太陽餅還要酥脆,比奶油酥餅還來得香醇,全素食可食用。
製作現代的鳥仔餅。
期待能將這份台灣土地上的傳統糕點,綿延不斷的傳承下去,
也希冀這份帶有濃厚土地情誼的糕餅,能為台灣增添更多的地方文化特色。